close
http://youtu.be/z4JM7eVZg3o
慈誠羅珠堪布教言法語:
心如狂象當調服 ~
麥彭仁波切說:
從無始以來到現在,
我們難道還沒有被折騰夠嗎?
⋯⋯ 還不厭煩嗎?
還不生起厭煩心嗎?
心在創造世界,也在創造幸福,創造痛苦。
如果不用強制性的力量調服心,心就會影響我們的生生世世。
但除了超越痛苦和幸福的修行人以外,
我們一輩子的工作,都可以歸納為:追求幸福,遠離痛苦。
我們認為:凡是幸福,都來自於完美、美好的東西;
凡是痛苦,則來自於不完美、糟糕的東西。
但是完美和不完美的界限,又是我們自己的精神製造的,
客觀上並沒有什麼完美和不完美。
我們的心對一件事物或一個人產生執著以後,
就會對其上癮,認為那是完美無缺的,
根本看不到對方的缺點與過失。
這就是貪著帶來的愚昧,愚昧掩蓋了事實。
稍稍有點外在的風吹草動,心就趨之若鶩,
一千頭大象的力量都沒辦法讓他回頭。
大家可以環顧周邊,
看看在自己的同事、同學、親戚、朋友裡,
有多少這樣的典型事例。
比如說,我們都希望自己完美無缺,
一旦有人說出自己的缺點,就會立即火冒三丈,
認為對方在侮辱自己,哪怕有一千頭大象的力氣,
也無法遏制自己的憤怒情緒。
其實想想,被人罵本身,
只是從對方口里傳到自己耳膜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聲波而已。
又何苦如此計較呢?
喜歡一個東西也是一樣。
其他人覺得壞透頂的人,卻有人會看上並愛之如命。
甚至覺得周圍人都不可理喻:
這個人明明很好啊,這些人為什麼都說他不好呢?
肯定是出於嫉妒,肯定有他們不可告人的目的!
所以啊!很多事情的好壞,
世界上並沒有一個公認的、確切的標準。
自己覺得是好人就是好人,自己認為是壞人就是壞人,
自己覺得漂亮就是漂亮,自己覺得醜就是醜。
每個人的審美觀與價值觀,都是自己的心創造的。
人的想法很奇怪,就像茅草的草尖——風往右吹,
它就往右走;風往左吹,它就往左走。
喜歡掙錢的人,自然會覺得掙錢是最好的;
喜歡利益眾生的人,會認為利他最有吸引力,
故而會樂此不彼地行菩薩道。
從無始以來,我們的心創造的世界一直在變來變去,
我們卻一直不能超越。
因為我們的心不聽話,
所以把我們帶到輪迴這麼恐怖的地方來了。
除此之外,我們的大腦、內臟、血液循環、
呼吸等所有物質層面的東西,
都沒有力量把我們帶到輪迴中,因為它們沒有心的特徵。
哪怕動用一個國家國庫內的所有錢財,
或全世界的所有武器,
也沒有力量把世界從本質上改來改去,
這就是精神的特殊力量。
心就是這麼奇怪,既有負面的能力,也有正面的能力。
它可以讓我們投生到天界等相對清淨的世界,
也可以讓我們轉生在不清淨的娑婆世界,
乃至地獄等更不清淨的世界中。
而一旦證悟,就能輕輕鬆鬆地把世界改為清淨的現象,
甚至根本不存在。
因為這些理念太深奧,太與眾不同,
如果在有些群體中去這樣講,他們會說:
這個人的精神有問題!
但在相對成熟的群體中這樣說,
大家或許會覺得有點道理,或許還會靜下來略作思考;
而在有些群體中講出這個道理,
大家都覺得正中下懷、深有同感。
這就是心智成熟程度的外在表現。
因為心的力量超過了世上所有的力量,
所以我們要讓它做好事,如果它繼續一錯再錯,
我們就永遠沒希望了。
正如《入行論》所云:
“唯應伏此心,何勞制其餘?
”除了調伏內心以外,其他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放下。
印度八十位大成就者中,最了不起的成就者之一,
是薩拉哈,他也是龍樹菩薩的密宗上師。
他在道歌中說:“輪迴自心起,
涅槃亦自心,心若如意寶,頂禮如寶心!
”世上沒有任何超越內心的東西,
在沒有修行的時候,
我們的心會被外在的物質誘惑牽著鼻子走,
因為我們沒有正知正見,
沒有修行,所以心很脆弱,
內在的巨大力量沒有釋放出來。
佛教也強調慈善,因為慈善可以解決一些人的生活問題,
但卻不能解決生老病死等根本性的問題。
讓眾生明白人生與世界的真相,
使大家走上解脫的道路,超過了慈善活動的意義。
所以對初學者來說,佛教會更加強調聞思修。
寧瑪巴的九乘次第,就像樓梯的台階。
上一個台階,就會有不同的發現與收穫。
在瑪哈瑜珈階段,還會注重外在的壇城和供品;
到了阿努瑜珈,就根本不強調外在壇城,
而僅僅強調自身壇城了;
到了阿底瑜伽(大圓滿)的時候,心本來就是佛的壇城了,
身體只是心的投影與幻像,最關鍵的還是內心。
任何一個學佛、修行或佛事活動,
只要是修正內心的,就非常有意義、非常殊勝。
若對調伏內心沒有太大關係,則即使是善事,
也不是那麼重要。因為主宰世界的是心,
內心不清淨,世界就不清淨。
修行沒有質變,不是我們念經數量不夠,
布施數量不夠,而是修心沒有到位。
——《觀心的訣竅》
慈誠羅珠堪布教言法語:
心如狂象當調服 ~
麥彭仁波切說:
從無始以來到現在,
我們難道還沒有被折騰夠嗎?
⋯⋯ 還不厭煩嗎?
還不生起厭煩心嗎?
心在創造世界,也在創造幸福,創造痛苦。
如果不用強制性的力量調服心,心就會影響我們的生生世世。
但除了超越痛苦和幸福的修行人以外,
我們一輩子的工作,都可以歸納為:追求幸福,遠離痛苦。
我們認為:凡是幸福,都來自於完美、美好的東西;
凡是痛苦,則來自於不完美、糟糕的東西。
但是完美和不完美的界限,又是我們自己的精神製造的,
客觀上並沒有什麼完美和不完美。
我們的心對一件事物或一個人產生執著以後,
就會對其上癮,認為那是完美無缺的,
根本看不到對方的缺點與過失。
這就是貪著帶來的愚昧,愚昧掩蓋了事實。
稍稍有點外在的風吹草動,心就趨之若鶩,
一千頭大象的力量都沒辦法讓他回頭。
大家可以環顧周邊,
看看在自己的同事、同學、親戚、朋友裡,
有多少這樣的典型事例。
比如說,我們都希望自己完美無缺,
一旦有人說出自己的缺點,就會立即火冒三丈,
認為對方在侮辱自己,哪怕有一千頭大象的力氣,
也無法遏制自己的憤怒情緒。
其實想想,被人罵本身,
只是從對方口里傳到自己耳膜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聲波而已。
又何苦如此計較呢?
喜歡一個東西也是一樣。
其他人覺得壞透頂的人,卻有人會看上並愛之如命。
甚至覺得周圍人都不可理喻:
這個人明明很好啊,這些人為什麼都說他不好呢?
肯定是出於嫉妒,肯定有他們不可告人的目的!
所以啊!很多事情的好壞,
世界上並沒有一個公認的、確切的標準。
自己覺得是好人就是好人,自己認為是壞人就是壞人,
自己覺得漂亮就是漂亮,自己覺得醜就是醜。
每個人的審美觀與價值觀,都是自己的心創造的。
人的想法很奇怪,就像茅草的草尖——風往右吹,
它就往右走;風往左吹,它就往左走。
喜歡掙錢的人,自然會覺得掙錢是最好的;
喜歡利益眾生的人,會認為利他最有吸引力,
故而會樂此不彼地行菩薩道。
從無始以來,我們的心創造的世界一直在變來變去,
我們卻一直不能超越。
因為我們的心不聽話,
所以把我們帶到輪迴這麼恐怖的地方來了。
除此之外,我們的大腦、內臟、血液循環、
呼吸等所有物質層面的東西,
都沒有力量把我們帶到輪迴中,因為它們沒有心的特徵。
哪怕動用一個國家國庫內的所有錢財,
或全世界的所有武器,
也沒有力量把世界從本質上改來改去,
這就是精神的特殊力量。
心就是這麼奇怪,既有負面的能力,也有正面的能力。
它可以讓我們投生到天界等相對清淨的世界,
也可以讓我們轉生在不清淨的娑婆世界,
乃至地獄等更不清淨的世界中。
而一旦證悟,就能輕輕鬆鬆地把世界改為清淨的現象,
甚至根本不存在。
因為這些理念太深奧,太與眾不同,
如果在有些群體中去這樣講,他們會說:
這個人的精神有問題!
但在相對成熟的群體中這樣說,
大家或許會覺得有點道理,或許還會靜下來略作思考;
而在有些群體中講出這個道理,
大家都覺得正中下懷、深有同感。
這就是心智成熟程度的外在表現。
因為心的力量超過了世上所有的力量,
所以我們要讓它做好事,如果它繼續一錯再錯,
我們就永遠沒希望了。
正如《入行論》所云:
“唯應伏此心,何勞制其餘?
”除了調伏內心以外,其他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放下。
印度八十位大成就者中,最了不起的成就者之一,
是薩拉哈,他也是龍樹菩薩的密宗上師。
他在道歌中說:“輪迴自心起,
涅槃亦自心,心若如意寶,頂禮如寶心!
”世上沒有任何超越內心的東西,
在沒有修行的時候,
我們的心會被外在的物質誘惑牽著鼻子走,
因為我們沒有正知正見,
沒有修行,所以心很脆弱,
內在的巨大力量沒有釋放出來。
佛教也強調慈善,因為慈善可以解決一些人的生活問題,
但卻不能解決生老病死等根本性的問題。
讓眾生明白人生與世界的真相,
使大家走上解脫的道路,超過了慈善活動的意義。
所以對初學者來說,佛教會更加強調聞思修。
寧瑪巴的九乘次第,就像樓梯的台階。
上一個台階,就會有不同的發現與收穫。
在瑪哈瑜珈階段,還會注重外在的壇城和供品;
到了阿努瑜珈,就根本不強調外在壇城,
而僅僅強調自身壇城了;
到了阿底瑜伽(大圓滿)的時候,心本來就是佛的壇城了,
身體只是心的投影與幻像,最關鍵的還是內心。
任何一個學佛、修行或佛事活動,
只要是修正內心的,就非常有意義、非常殊勝。
若對調伏內心沒有太大關係,則即使是善事,
也不是那麼重要。因為主宰世界的是心,
內心不清淨,世界就不清淨。
修行沒有質變,不是我們念經數量不夠,
布施數量不夠,而是修心沒有到位。
——《觀心的訣竅》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